【48812】人民日报:将我国暗喻为纳粹德国荒诞的类比是份反面教材
2024-08-06
2025-03-23浏览: ballbet贝博狼堡赞助商
本文旨在:追忆、解读、揭秘二战历史,绝无宣扬纳粹主义精神或其它意图,请勿曲解。谢谢合作!
武装党卫队上尉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坦克指挥官。他于1914年4月22日出生在Hight Palatinat的Vogelthal ,是一个本地农民约翰•魏特曼的儿子。1934年2月1日,他参加了 Reichsarbeitdienst(简称RAD-德国劳动军团),并一直待到7月。1934年10月30日,他作为一名列兵加入了德国国防军第19步兵团,1936年9月30日退伍时是一名军士。不久以后的1937年4月5日,米歇尔·魏特曼加入了精锐的武装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护卫队”(
LeibstandarteSSAdolfHitler,简称LSSAH)92团第一连。1937年晚些时候,他接受了Sd.Kfz.222(一种四轮轻型装甲侦察车)的驾驶培训,随后又掌握了Sd.Kfz.232(一种六轮重型装甲侦察车)的驾驶技术,整个培训过程中他显示出了一个优秀驾驶员的素质。随后他加入了LSSAH第17连(装甲侦察连)。1938年夏季该部缩编为一个排。1939年9月,魏特曼作为一名LSSAH侦察部队的军士指挥着Sd.Kfz.232参加了波兰战役。
1939年10月,米歇尔•魏特曼来到柏林的LSSAH第5装甲连报到,当时那是一个突击炮培训“学校”。1940年2月,他加入了新成立的LSSAH(当时为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建制)突击炮营,装备3式突击炮A型(StugIII Ausf A)。调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作为一名军士,已拥有三年驾驶装甲车辆的经验。同时,米歇尔•魏特曼也在那里认识了几位未来的坦克尖子,如汉斯·菲利普森Hannes Philipsen,赫尔穆特·温道夫Helmut Wendorff,阿尔福雷德·冈瑟尔Alfred Guether以及其它一些人,并与他们成为了好友。1941年初米歇尔·魏特曼在巴尔干战役开始了他的坦克战斗历程,在希腊时他指挥着LSSAH突击炮营的一个排(该排均装备3式突击炮A型),跟随着大部队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在那儿一直待到41年中,随后在6月11日与整个LSSAH(当时已整编为师建制)一起调往东线加入南方集团军群,准备参加马上就要来临的“巴巴罗萨”作战。6月22日开战后,LSSAH师被投入俄国南部战线,向基辅攻击前进。米歇尔·魏特曼于41年7月12日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奖章。后来不久他在战斗中负伤但仍坚持留在部队,并因此获得了负伤纪念章。1941年9月8日,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奖章,当时他正在罗斯托夫地域作战。该作战结束后他因在一次战斗中击毁六辆苏军坦克而获得了坦克突击纪念章,同时被晋升为军士长。直至1942年6月,他都和他的部队一起在俄国战斗。1942年6月5日由于一贯的杰出表现,他作为军官候补生来到了巴伐利亚的武装党卫队军官训练营参加培训。1942年9月5日毕业时他取得了坦克教员的资格。
1942年秋季,第一武装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护卫队”(LSSAH)摩托化步兵师整编为一个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同时它的第13连开始装备PzKpfw VI “虎式”坦克。该连培训地点先是在德国的Padeborn,后来又到法国的Ploermel。1943年1月底LSSAH师回到东线连连长是武装党卫队上尉海因茨·克林Heinz Kling。
1942年12月21日,魏特曼晋升武装党卫队少尉并在24日向第13连报到。但他开始并没有正真获得虎式坦克的指挥权,而是受命指挥一个3式L/M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L/M)排,任务是保护虎式坦克的后方,对付敌步兵和反坦克炮阵地以及其他障碍物(如果你看过“PanzerVon!”的话,是不是跟某人的经历很象啊?)。1943年早春,米歇尔·魏特曼终于如其所愿的离开了这个支援排,加入了虎式指挥官的行列。1943年7月5日,魏特曼在“卫城”作战(库尔斯克会战)中开始了其虎式指挥官的传奇经历。LSSAH师被投入到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翼,是进攻的中坚力量之一。作战的第一天,魏特曼就摧毁了两门反坦克炮和13辆T34坦克,将赫尔穆特•温道夫的坦克排从困境中解救出来。7月7日、8日两天魏特曼又干掉了2辆T34,2辆SU-122自行火炮以及3辆T-60/70轻型坦克。7月12日,他又打掉了8辆苏军坦克、3门反坦克炮,还消灭了一个炮兵阵地。该作战于1943年7月17日结束,双方在包括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等地域的激烈战斗中都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这段不长的时间内米歇尔·魏特曼取得了摧毁30辆苏军坦克和28门火炮的骄人战绩。1943年7月29日,第13坦克连改编成为LSSAH师直属的武装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schwere SS Panzer Abteilungen 101),并在1943年8月前往意大利进行整编和担任预备队任务。
1943年10月,第1武装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护卫队”装甲掷弹兵师整编为第1武装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护卫队”装甲师。
在该营魏特曼的虎式坦克编号为1331,他与该营的另外一些坦克尖子如弗郎茨·斯道德格Franz Staudegger (坦克编号1325),赫尔穆特·温道夫(坦克编号1321) 和尤根·布兰特Juegen Brandt(坦克编号1334)一起都在营长武装党卫队上尉海因茨·克林(坦克编号1301)的指挥下作战。1943年10月,在苏军开始其秋季攻势以后,LSSAH师回到了东线的基辅地域。同时魏特曼的虎式坦克编号变为S21,尤根·布兰特的S24号虎式坦克也归他指挥。10月13日,魏特曼的虎式敲掉了20辆T34,外加23门步兵炮和反坦克炮。直到那年12月,他在无数次的大小战斗中将其战绩逐步提高。
1944年1月13日,米歇尔•魏特曼由于其为祖国战斗时的杰出表现而获颁骑士十字勋章。“从1943年7月到1944年1月初他共摧毁了56辆敌人的装甲车辆,这中间还包括了T34和超重型自行火炮。1月8日和9日他和他的排一起制止和粉碎了一个苏联坦克旅突围的尝试,在那次战斗中他击毁了十辆以上的敌人车辆。1月13日,他又击毁了13辆T34和3辆超重型自行火炮。他的总战绩已经上升到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引自1944年1月13日的德国广播。
1944年1月15日,他的炮手鲍比·沃尔Balthasar (Bobby) Woll 也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鲍比是个超一流的炮手,他甚至能在移动中击中目标(现在可能没什么,但二战时的坦克不具备火炮稳定系统、激光测距仪、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等先进装置,一般射击时均需停车来瞄准,否则不知道炮弹会飞到哪里去了,除非瞎猫碰到死耗子)。
1月20日,魏特曼获得了武装党卫队中尉军衔。两周以后的1月30日,米歇尔·魏特曼接到了发自希特勒本人的如下电报:
“作为对你为德国人民的将来而作战时表现出的英勇行为的深深感谢,我现在将第380枚授予德国武装力量成员的带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颁发给你 阿道夫·希特勒”
1944年2月2日,魏特曼在东普鲁士的“狼巢”从元首本人手中接过了这枚骑士十字勋章。
88个白色的“死亡圈”是为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而涂上去的。1944年2月28日时,魏特曼所在的武装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共有5位“铁十字骑士”(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除了他和沃尔外,其他三位是:营长武装党卫队上尉克林,武装党卫队少尉斯道德格和武装党卫队少尉温道夫。只有魏特曼的骑士十字勋章上加了橡树叶。1944年2月29日到3月2日,该营大部被运往比利时的Mons。运送途中,魏特曼接过了101营2连的指挥权。他在离开东线时对那里的战斗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苏军的反坦克炮较之坦克更难对付,也更有战术价值(恐怕他也没有想到他不会再回东线日,他与希格达·鲍姆斯特(Hildegard Burmester)小姐结婚,证婚人就是他的炮手鲍比·沃尔。
米歇尔·魏特曼是德军头号坦克战王牌,从1939年参战以来,共击毁对方坦克和其它车辆132部。他以前很久都驾驶Sdkfz231 8轮侦察车和3号突击炮,培养出极强的近战技巧,以下所叙就是他一生最经典的一场战役——波卡基村之战
1944年6月6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慢慢地向内陆纵深发展。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一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但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6月13日英先遣部队第22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抢救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200千米的路程全靠自己行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13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2000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一条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确定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22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213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1辆M5A1轻型坦克和14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其他的还有4辆侦察车和20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1门35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6磅炮)。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一些状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175号公路,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15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未曾发现对方),而左侧200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1发88毫米炮弹。转眼间,英军当头的M5A1被打得粉粹,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88炮“咚——咚——咚”连续几炮,3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1辆“克伦威尔”上,他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面前,亚当斯没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猛地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150米处的路旁停靠,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75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56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就在这时,一发“荧火虫”的76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误1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荧火虫”。
冤家路窄,魏特曼的坦克刚刚转过身来,亚当斯驾驶的“克伦威尔”也从藏身处钻了出来,双方一打照面。都是手疾眼快,几乎同时开火。但亚当斯很不幸,他的炮弹只在“虎”式的防盾上打了一个浅坑,可自己的坦克却被打出了一个大洞,亚当斯虽然没有死,却被震得手足发麻,他踉跄地跳出“座骑”,跑向路边。
魏特曼继续东撤,他考虑身后有英军多辆坦克,而前面可能有大量步兵埋伏,说不定还有反坦克炮。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驻地,把其它坦克招呼过来。于是他让“虎”式从一个缺口开出了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所有危险。
其实情况并不如魏特曼想像的可怕,英军B连的坦克并没有追击他,因为他们都以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所以不敢冒然进行巷战;英军团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架好了,步兵也下车进入了阵位,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公路上,根本就没有想到魏特曼会从路边麦田绕到其侧面。
魏特曼也没想到,他的小迂回却绕出大战果。英军停在路边的车辆就像一排标靶暴露在其右侧,他将炮塔转向3点钟方向,88炮开始了精确的点射。英军的侦察车、反坦克炮、半履带车在路旁倾刻化成了灰烬,175号公路成为令人恐惧的战车墓地。
魏特曼清除了公路上的英军之后,又发现了位于213高地上的英军A连。A连当然也发现了公路上的情况不妙,可就是不知道敌人的炮火从何而来。他们只是将炮口对向公路,继续犯着与牺牲的战友们相同的错误。
魏特曼则一不做二不休,他继续经麦田向东开,A连的所有坦克的侧面又清晰地暴露在他的炮口之下,“荧火虫”、“谢尔曼”以及“克伦威尔”的正面装甲本来就不足以抵抗“虎”式的88毫米炮(即使在1500米远的距离),现在的距离却不到250米,而且A连在明处(开阔高地),魏特曼在暗处(灌木丛后的麦田里)。下面的一幕不必描述了,结果是总计23辆上述坦克在此遭到摧毁。
此时,波卡基村以东已无英军有效抵抗力量。魏特曼决定不回驻地了,他要杀个回马枪——到村中继续攻击英军B连。他沿着175号公路往回走,沿途都是他刚刚制造的钢铁残骸,不过此时,他无暇回味这一切,因为前面的村庄里正潜伏着杀机。
果然,当魏特曼在213高地逞威之时,亚当斯已经徒步跑回B连,战友们一见到他,还和他开玩笑:“上尉,你刚才是不是教训了‘虎’式坦克?”“白痴!团部已经被打光了,快通知A连,要小心。”
通讯兵赶紧用无线电呼叫A连,但沓无音讯。英军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布署。
为了不与“虎”式发生正面冲突,它们在公路旁的楼房间隙中架起了反坦克炮,同时“萤火虫”和“克伦威尔”也都开进了断墙残壁之中以便隐蔽,这样也有利于攻击德国坦克的侧面。
魏特曼行驶不到200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1连的4辆“虎”式、2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175号公路,另外2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
几辆德军坦克仍向前疾驰,而几辆英军坦克却躲在墙角暗喜,因为他们报仇的机会降临了。
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2辆“荧火虫”和1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3发炮弹将这辆“虎”式打瘫,131号“虎”式又从伙伴身旁冲了过去,其车组成员认为132号车虽被炸毁,可它的驱壳正好封住了敌人的射界,但他们没想到,前面还有几门反坦克炮呢。结果,131号的炮塔被打飞了十几米远,紧踞其后的“虎”式和四号坦克也都被击毁在波村中央。
战斗僵持到傍晚,双方残存的坦克逐步退出战场,只剩下步兵和失去战车的坦克兵在街头巷尾你争我夺。此时,英国的12架“暴风”式战斗机赶来,将这个小村庄夷为平地。
6月13日的波村之战,英军共损失27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这些全是魏特曼一人包办的,德军其余坦克却在没有一个战果的情况下被悉数击毁。
1944年当魏特曼获得骑士十字勋时和他的坦克乘员在他们那辆炮管上绘有88个死亡圈的“虎”Ⅰ型坦克前合影。
按常规,波村这一仗不应出现这样的戏剧性结果。我们今天认真地分析一下,应当吸取以下经验教训。
1、魏特曼单车入村时,英军并非毫不知觉。当时其团部侦察车距“虎”式仅15米,即使慑于该型坦克的成力,也应立即派步兵跟踪其去向。退一步说,还可以迅速用无线电通知B连,以便阻击;
2、亚当斯上尉驾驶团部第4辆“克伦威尔”脱逃后,虽没有抓住“虎”式第一次通过的机会而攻击其侧装甲,也应在“虎”式刚刚开过后迅速冲出路面攻击其同样薄弱的后部。以“克伦威尔”的灵敏机动性,从这种位置取胜笨重的“虎”式并非难事。可他却再次贻误战机,等到魏特曼转身后才驶出隐蔽处,与“虎”式打对头战,岂不自寻晦气;
3、英B连发现“虎”式后,即使因不明敌情或避免巷战而不进行追击,也应迅速通知A连掉头,以成夹击之势。当时A、B两连已成分隔之势,互相通告威胁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常识。
1、魏特曼被击中前的表现很出色,判断也很合理。但他被击中后,已可确定英军在村中设下了埋伏,却未提醒同伴规避或迂回进攻。若把所有“虎”式坦克拉到213高地上,凭借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可完全无损失地阻滞英军于波村,何必冒险巷战呢?
2、魏特曼在战斗中打得兴起。但他似乎忘了进村的目的是侦察,应该及时向本部通知敌情。如果德军第1连及早支援,趁当时英军迟顿之机,也许可以全部肃清村中英军。试想,假如魏特曼打得不顺手而被中途击毁,其本部对波村情况岂不还是一无所知。
波卡基村的战斗故事之所以成为装甲作战的好教材,不仅是因为其战斗过程令军事迷大呼过瘾,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不得不深刻地反思战术、战法运用的道理。
魏特曼后来随第101重装甲营残部后撤,在1944年8月7日12时47分,于盟军合围法莱斯的战役中丧生,时年30岁。他从1939年参战以来共击毁对方坦克和其它车辆132部,列德军坦克王牌首位。此人以前很久都驾驶Sd.Kfz.231式8轮侦察车和三号突击炮,培养出极强的近战技巧,由波村之战可领略其作战风格。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联大将崔可夫仔仔细细地观察了被缴获的“虎”式坦克后,不无感慨他说:“坦率地讲希特勒的确有理由相忆凭借这种坦克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克伦威尔”坦克是英军在二战中后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巡洋坦克。它所装备的75毫米39倍口径火炮对德军坦克威胁不大不,但由于其发动机功率达到600马力,单位功率为22马力/吨,故机动性非常好,公路时速可达65千米。“克伦威尔”坦克与苏联的T-34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因为它们的设计原型都源自于著名的“克里斯蒂”坦克。
英国“荧火虫”坦克是在美国“谢尔曼”M4A3坦克基础上更换了英制76毫米58倍口径高初速火炮(即17磅炮)而成的。它克服了“谢尔曼”火力不足的缺点。因其炮管很长故被德军戏称为“长鼻子”。“荧火虫”是当时英军极少的可以与德国“虎”式或“豹”式坦克对抗的武器。
产品推荐